expr

中国第一名美女生娃娃(中国第一名美女)

1988年3月10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迎来一个特殊的小生命,她是我国首位“试管婴儿”。

母亲郑桂珍为了纪念她的出生,将其命名为“郑萌珠”。萌,寓意着生机萌发;珠,取自于主治医生张丽珠教授的名字。

2019年4月15日,同样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郑萌珠通过剖腹产诞下一个可爱的男婴,这是大陆首个“试管婴儿二代宝宝”。

从1988到2019,三十一年的生命轮回之中,不知寄托了多少人的期待与希望。

中国第一名美女生娃娃(中国第一名美女)

张丽珠抱着郑萌珠

01 “试管婴儿”与普通婴儿

郑萌珠从小就被称作“试管宝宝”,起初她还有些不好意思,时间一长她也就不觉得有什么了,而且她越发感激这项技术,正是如此,她才能来到这个世界。

萌珠的母亲郑桂珍和父亲左长林来自甘肃省礼盐县,都是身体健康,憨厚爽朗的庄稼人。

郑桂珍是乡村教师,喜爱说笑,左长林相对不善言辞,比较朴拙。

当时,年近四十的郑桂珍还没能拥有一个自己的孩子,夫妻俩到处求医问诊,得到的结果都是一样:你们年纪太大,已经错过了最佳的自然受孕年龄。

但郑桂珍还是不死心,她来到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挂了教授张丽珠的号。

张丽珠出生于1921年,是新中国著名的妇产科医学专家,有“送子观音”的美名。经过一系列的检查,

张丽珠提出了“试管婴儿”的治疗方式,并仔细耐心地向郑桂珍解释其中的医学原理。

人们常常会望文生义,以为“试管婴儿”是在“试管”里出生的婴儿。实际上,试管婴儿是一种辅助生殖技术:先从母体中取出卵子,然后在实验室内令卵子与父亲的精子结合,等到胚胎形成后,再将其放回母亲的子宫,继续妊娠。

十月怀胎之后,成形的婴儿会像其他普通婴儿一样经历生产的过程。

也就是说,试管婴儿主要帮助的是体内受孕艰难的群体,通过替换成体外受孕的方式来治疗不孕不育,

所以出生的婴儿不会和普通婴儿有差别,如果婴儿患有先天性疾病,那也是和父母的基因有关。

郑桂珍的希望再次被点亮,她同意了治疗。这在当时是破天荒的举动,周围的亲戚不知根底,纷纷劝说他们夫妻放弃这种方式,但郑桂珍的态度非常坚决——她只是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孩子。

就这样,怀抱着坚定信念的她开始了坎坷的治疗之旅。

当时医院的治疗条件有许多限制,比如妇产科就只有一根取卵针;手术室是临时改制的,比较狭窄;运输卵泡用的是保温桶,以保证卵子不受外界影响失去活性。

因为医疗技术的落后,取了12次卵后,才成功形成了胚胎。在这期间,郑桂珍不仅会经历取卵的痛苦,还要承受内心的压力。这是大陆的首例“试管婴儿”,尽管有权威的张丽珠教授坐镇,但事情如何发展谁都说不准。

好在上天听见郑桂珍的许愿。依靠着医疗工作者的辛勤努力,郑桂珍和左长林成为了世上无数对幸运的父母之一,他们得到了一个女儿。

在经历如此多的艰难险阻后,他们终于拿到了一份珍贵的礼物。

产房里那声嘹亮的婴儿啼哭,不仅驱散了缠绕在这个小家庭多年的阴霾,更是“试管婴儿”技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张丽珠因此被誉为“神州试管婴儿之母”。

长大后的郑萌珠和张丽珠

02 平安喜乐的郑萌珠

因为是国内首例,郑萌珠被人打上了许多标签。有人质疑她的寿命,有人怀疑她将来能否生育,甚至有人会造谣她不是父母的亲生女儿。

这一切的误解其实来自于信息的不流通以及人们心中难以磨灭的成见。纵然百般解释,人们总是更加相信自己认定的真相,而忽视真实的声音。

这无疑给郑萌珠的成长带来了许多困扰。

郑萌珠出生时将近8斤重,8个月左右就能开口说话,非常讨人喜欢。因为“老来得子”和“试管婴儿”的身份,萌珠从小就被照顾得很好,几乎没生过什么病。

尽管如此,还是有人说她活不过四十岁。对于这些已经带有恶意的言论,郑桂珍一家直接选择不予理会。日子是自己过的,不是给别人看的。

萌珠在精心呵护下慢慢长大,起初听不懂这些话的她现在也能明白了其中的含义。她可不是好惹的人

,如果有人在她面前开玩笑说:“你不是你母亲生的。”

她一定会霸气回怼。也许是看她态度强硬,渐渐地也没有人再在她面前说闲话。

郑萌珠

随着时间的流逝,事实证明萌珠的身体素质和智力发展都和普通人无异。

2009年,21岁的郑萌珠顺利考入了西安西京学院,

大学毕业之后,她进入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为该院生殖医学中心的工作人员,主要负责病案管理。

选择这份工作的理由非常简单,因为她想要回报社会,想要帮助和妈妈一样的人。许多人都以为郑萌珠是医生,想要挂她的“号”,因为在这些患者看来,郑萌珠作为一个成功案例,能够如此健康快乐地生活,实在给了他们极大的安慰。

由于小时候经历了一些言语的中伤,萌珠一度有些排斥“试管婴儿”的名称。可是随着年龄渐长,她慢慢意识到“试管婴儿”所带给人的希望和温暖有多么的珍贵。

社会上有许多渴望孩子的女性,因为生育能力的限制而无法拥有自己的宝宝,她们一边遗憾,一边还要承受着一些异样的眼光,但是如今,医疗科技的发展却能圆满她们成为母亲的梦想,能够弥补她们内心的缺憾。这实在是非常幸运的事情。

有人因此问她如此看待三胎政策,如何看待当代女性不愿生育的情况?

萌珠对此表示理解。她认为孩子应当是爱情的结晶,在新时代,生育早已不是女孩子必尽的义务,不再是迫不得已的举动

郑萌珠回忆母亲和自己的对话,告诉大家自己的母亲曾经多么希望能拥有一个孩子,并且母亲的这种想法从来都不是迫于外界的压力,而是她发自内心地喜欢孩子,是以萌珠出生以后得到的照顾不仅来自于物质,更来自于心灵。

小学语文课本曾推荐过一本书,叫做《爱的教育》。生孩子不是简单的事情,父母不能只管生不管养,如果没有意愿生育,那么不应当勉强;如果有意愿,那么就一定要背负起教育和引导孩子的责任。

03 回馈社会,传递温暖

郑萌珠不仅庆幸自己有一位善于教子的好母亲,同时也感动于给予她生命的“第二位母亲”——张丽珠。

郑萌珠很早就建立了一个群,群员都是“试管婴儿”。在社会风气尚不算开放的过去,这些群友彼此分享自己的生活,成为了对方的支撑。

萌珠也通过这个群收获了关爱和温情,并且将这些真诚和善良以更明亮的方式馈赠给他人。

年轻时候的张丽珠教授

每每送出善意之时,萌珠都不忘提及张丽珠的名字,有时萌珠还会亲切地喊她“奶奶”。如果没有张教授的攻坚克难和坚持不懈,这世上不仅没有郑萌珠,还会失去许多“萌珠”。

因为是大陆首位成功案例,萌珠一直受到各界的关注,但她以前只会为这种关注苦恼,可张教授的存在,让萌珠有一天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这个“首例”,不知带给了多少家庭希望,这希望可爱又沉甸,完全无法令人忽视。

所以在二十岁生日宴会上,萌珠才会放声高歌:“如今我已不再感到迷茫,我要让我的生命得到解放。”

她学会了和自己身上的标签共处,因为她意识到自己跳动的心脏就是对患者最大的慰藉,她选择用这个标签去激励更多将要成为母亲的女性。

2016年9月2日,张丽珠因病去世。

郑萌珠非常伤心,她不断地回忆着与张奶奶相处的时光,想起她总是关切地询问她的学习成绩、身体健康;想起她去探望病重的张奶奶时,她远远地一眼就认出了她,哪怕当时她已经意识模糊。

想起有人曾告诉她,她刚出生,张奶奶抱着她时,神态有多么慈祥。那一天,就连一向沉默寡言的父亲也高兴地流下了眼泪,对着医务工作者鞠躬,口中不停道谢。

直到如今,郑萌珠接受采访时,仍旧会流露出对张丽珠教授的思念。是呀,人与人之间这样深刻的联系,只怕一生也难以忘怀。

斯人已逝,但张丽珠为妇产科所做出的贡献将永不磨灭,她不仅会有萌珠这一个“孙女”,未来她还会有无数的“孩子”,这些孩子长大后总会知道她的名字,了解她的事迹。

2019年,步入婚姻殿堂的郑萌珠也有了自己的宝宝。因为胎位的问题,她最终选择了剖腹产,这次生产引起了各界尤其是医学界的关注。结局皆大欢喜,萌珠诞下了一个体重3850克的男婴,经过检查,各项指标都符合正常。

萌珠的母亲郑桂珍看着健康的孙子,一时百感交集:“时间过得真快,萌珠都有自己的孩子了。”

同样的医院,萌珠在这里出生,她的孩子也在这里出生,生命的传承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当年接受不孕不育治疗时,郑桂珍有无数次可能选择放弃,但是她咬紧牙关挺住了,没有在意流言蜚语,不去担心异样的目光,只一心一意坚持自己的想法,这份勇气和毅力实在令人敬佩。

与此同时,也不难想象她对女儿萌珠所倾注的爱与关怀,因为萌珠对于她而言不啻为一颗宝珠,照耀了她的世界。

郑萌珠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待,茁壮地成长着,尽管在成长过程遭遇过曲解和恶意,然而她最终能够怀抱一颗感恩的心,向世界传递更多的善意。

所以不仅生命需要传承,爱和善意更需要如此。当每一个人都能对这个世界发出一点善意,积少成多,社会自然会更加美好。

相信今年33岁的萌珠,会继承这种优良的家风,将自己的孩子也培养成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中国青年,与此同时,她定会继续坚守岗位,为更多的家庭带去春天的讯息。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